以中国现状验证国际经验,如何建立对一切重要投融资行为风险无缝隙全覆盖的功能监管体系,方向已经相当明
愈演愈烈的“宝万事件”,再次将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。从2015年7月“宝能系”首次举牌万科,到万科2015年12月停牌,再到2016年7月其复牌,一年过去,各监管机构迟迟未对“宝能系”是否违法违规明确表态。日前,万科又发出公开举报信,证监会表示“高度重视”,市场内外正在等待。
“宝万事件”的争论焦点,在于宝能收购万科的资金来源及渠道是否合法合规。据称,银、证、保监管当局各自未发现“宝能系”有严重不法行为。不过,不少市场人士并不信服,对其理财资金池、期限错配、资管计划的通道业务等方面充满质疑。显然,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以分业格局对应混业市场,不仅每常画地为牢,而且缺乏穿透式风险监控能力,极易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。
“宝万之争”中的是是非非,尚待监管机构协调一致,严格稽查,才能做出判断。不过,此事再次提示,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再拖。当今金融业跨行业、跨市场特征极为显著,互联网也已深度渗透,横跨“银证保”的局面使现行体制越来越力不从心,“谁的孩子谁抱走”的旧套路已经行不通。业内识者指出,现行体制极易失效,造成“事前助推泡沫酝酿风险、事中反应滞后控制不力、事后救助失效推诿责任”的局面,可谓尖锐精当。
现行监管体制缺陷最突出的表现,是“一行三会”信息碎片化、协调难度大成本高,部门法律法规分散。三机构目标各异,缺乏达成一致行动的决策和执行机制,日渐影响监管有效性。这必然导致监管真空、监管套利等严重后果。
人们对监管部门最直观的感受则是其“领地思维”,从产品审批权到干部任命,都力求自成一统;不仅在交叉监管地带难容他人染指,对其他领域可能削弱自身权力的改革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。监管部门极易成为行业保护者,对本行业既有风险不愿暴露,对其他市场则漠不关心,甚至以邻为壑。2015年的股市震荡已经显示,割据式的分业监管和铁路警察式分段监管,无法使场外配资的全过程纳入监管视野;及至e租宝事件、泛亚交易所事件等非法集资案件发生,更表明现有框架无法打破刚性兑付僵局;而今天的“宝万之争”步步升级、愈演愈烈,更使监管的诸多弊端无所遁形。
决策层早已认识到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蕴涵的巨大风险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建议及习近平总书记说明,均以大篇幅阐述金融监管改革的迫切性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要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改革方案。随后传来改革将加快推进的消息,使市场内外备感振奋,然而随后却声渐不闻,未免令人不解和不安。
改革方向既已明确,承诺既已做出,即须尽快落实。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,难度无疑很大,既需付出制度改革成本,还要选择正确的操作路径,这要求立法清晰、职责明确,更要选对人。然而,难度不是迟滞的理由。形势逼人,贻误改革时机就是纵容风险积聚。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,风险敞口在扩大。是因循旧例,敷衍塞责,推一步走一步甚至死守原地,还是顺应市场迫切呼声,积极改革,建立“看得见、放得开、管得住、救得活”的崭新监管体制,这是考验监管机构与人员的情怀、使命感与专业水准的时刻。
改革兹事体大,监管层和学界对于未来金融监管模式颇多争论: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集货币政策、宏观审慎管理、微观审慎监管为一体的体制,还是货币政策与混业监管并立(“一行一会”模式),抑或是货币政策与分业监管并立(保留“一行多会”模式),决策层当营造畅所欲言的宽松气氛,才能对各种模式的利弊得失有透彻的认识。但是,此事要畅议更要决断。如果整体框架的大手术方案一时难定,也必须让跨市场监管先行一步。例如,在债券市场,可将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主管的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、证监会负责管理的公司债、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企业债,交由央行统一监管,让具备执法权限和能力的监管机构跨市场执法,并尽力堵塞寻租空间。而在近中期内,及早确定金监改革框架,果断推出改革方案,已无可再拖。
当前有一种主张是倾向于议而不改的,其理由大致有三:时机不成熟,监管能力跟不上,改革成本过高。由此,寄望于“完善部际协调”。不过,现行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虽经多年改进,作用仍十分有限,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综合经营中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。指望这一机制承担未来更加复杂、艰巨的监管任务,不啻缘木求鱼。
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,各主要经济体痛定思痛,纷纷对金融监管体制实施重大改革。世上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,但是,广泛而沉痛的教训已经显示,监管之要在于从宏观视角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,特别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,坚决实施跨市场监管。以中国现状验证国际经验,如何建立对一切重要投融资行为风险无缝隙全覆盖的功能监管体系,方向已经相当明确。始于去年秋天的“宝万事件”,从一场局部战绵延至今,升级为震动市场全局的大事件,正是对金融监管改革提速的再呼唤!
欢迎光临 股票论坛 (http://100000w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