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论坛

标题: 实时板块拉升捉龙头理想论坛延期版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大球    时间: 2015-7-28 13:32
标题: 实时板块拉升捉龙头理想论坛延期版
股票软件说明:

        实时板块拉升捉龙头理想论坛延期版
        推荐一个结合看盘的小工具,能将大盘分时、板块拉升和个股突破清晰展现结合在一起。实时板块拉升捉龙头 ,它先获取A股实时涨速排名的前40名,然后按板块分别排列开来。将涨幅较大的板块排列在前面,也可以将板块内实时突破创新高个股数目多的板块(羊群效应)排前面。
         声明:此工具原作者在其他论坛发过,现在已经找不到原来的了,本人只是为了试用和练习之用,如有侵犯作者的利益,望作者通知本人,本人会立即删除的,同时任何利用此软件所产生的不正当利益和损失均与本人无关。

         工具介绍:

        如果你看盘时如果喜欢盯着涨幅涨速榜的,那么本工具一定可以帮助你,他就是一个超级加强版的五分钟涨速榜,能让你比别人快半步一步掌握涨速榜的异动.如果你是经常喜欢捕捉分时突破、分时新高的股票,那么本工具是你称心如意的宝贝工具,它能把涨速榜前几十名的股里面属于分时突破的股票按板块、涨幅一一排列开来,并且和通达信看盘联动,能更快地帮助你捕捉目标.
板块没动的时候,基本都是瞎猜!十有九错。板块动的时候,它有一个慢慢拉升、板块内个股你追我赶的过程,这个工具就可以直观展现这个拉升过程。一个板块直线拉升的过程大概就只有三五分钟,之后就是震荡盘升了.板块的确定性远远大于个股!
        对于做中线波段的投资者来说,你可以不使用本工具来辅助操盘,但可使用它来做最直观有效的看盘工具。
        中线波段,最重要的是如何尽早确定市场里的领涨板块.注意, 尽早”是一个渐进过程,不是一个时间点。方法有很多,但本工具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且时效很强的办法。
        涨幅榜涨速榜里最活跃的板块就是领涨板块!你不需要盘后再统计什么DDE、资金流入等时效性差的方法。只需要使用本工具看盘一两周自然会明白。领涨板块就是天天在涨幅榜涨速榜里的常客,否则他那会领涨?注定要经常涨,涨的多,才能领涨嘛.所以,盯住涨速榜能帮你贴近市场脉搏,更好地捕捉到领涨板块.将大盘分时、板块拉升和个股突破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超级工具!短线炒股最重要的是什么?盯住龙头,盯住羊群效应。龙头个股先期启动,板块内个股闻风而动,跟随相应。这些以前大多在股评看到的评论,看不见摸不着,现在本工具可以分秒不差地实时展现在你的面前,让你轻松决策、果断操盘。本工具先获取A 股实时涨速排名的前40 名,然后按板块分别排列开来。你可以将涨幅较大的板块排列在前面,也可以将板块内实时突破创新高个股数目多的板块(羊群效应)排前面。本工具将即时创新高突破的个股重点标识,并且可以和通达信切换联动,方便你快速搜索锁定出击的板块和个股。天下武功,唯快不败。
        通过对分时价格高低的量化显示,你无须一个个翻阅分时图去搜索,而是可以先根据量化值快速确定是否查看此个股,从而在实际临盘中,能帮助你快人一步。

        提示:先要安装压缩包里面里另一个压缩包里面的表格控件setup.exe,再启动文件夹里的主程序。

网盘下载:
http://pan.baidu.com/share/link? ... 66&uk=117786093
作者: 极品短线    时间: 2015-7-29 13:17
谢谢分享!
作者: 老于    时间: 2015-7-30 14:32
{:soso_e179:}已下载谢谢,
作者: 冷江阿剑    时间: 2015-8-2 01:00
谢谢分享,需要密码,周末愉快!!!!!
作者: 宁波凯歌    时间: 2015-8-2 08:47
密码没有呀,谢谢分享。
作者: 大球    时间: 2015-8-4 10:27
宁波凯歌 发表于 2015-8-2 08:47
密码没有呀,谢谢分享。


www.guhai.com.cn 或 guhai.com.cn
作者: 大球    时间: 2015-8-4 10:28
冷江阿剑 发表于 2015-8-2 01:00
谢谢分享,需要密码,周末愉快!!!!!

解压密码:www.guhai.com.cn 或 guhai.com.cn
作者: 大球    时间: 2015-8-4 10:29
解压密码:www.guhai.com.cn 或 guhai.com.cn
作者: 绿茶妹纸    时间: 2015-8-6 23:38
大球 发表于 2015-8-4 10:29
解压密码:www.guhai.com.cn 或 guhai.com.cn

谢谢,辛苦了。。。




欢迎光临 股票论坛 (http://100000w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