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62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如何降低持股成本

[复制链接]

爵★★★

Rank: 21Rank: 21Rank: 21Rank: 21Rank: 21Rank: 21

听众
5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12-16 17:0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    “将剩下的资金分成10份,每下跌4%就动用一份抄底。”这是实行价值投资股民的建议。笔者认为,从战略角度而言,这种一路买到底的方法对于真正的好股票当然适用。不过,从战略层面分析,四等分的加仓法未必具有最好的摊薄成本效果。而采用等比加仓法和两阶段加仓法,或许能帮助投资者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  等比加仓法

  在股市中,越跌越买无疑是价值投资者的真实写照。但是,何种价位买多少,无疑是投资者需要细细考量的问题。比如上述提到的10份买入法,是价值投资者最常用的一种加仓法,每下跌固定比例之后,就追加固定金额的资金。

  然而,尽管这种加仓方法简单,但是越到后面效果越差。原因很简单,伴随加仓次数增加,每一次加仓的资金相比已加仓资金的比率都在不断缩小。可以设想,每次若采用10万元资金加仓,那么第一次加仓时的10万元与已投入的10万元是1:1的关系;而第二次加仓时的10万元与已投入的20万元就是1:2的关系,到第十次加仓时的10万元,相比已投入的90万元就是1:9的关系。虽然越到后面,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筹码,但是由于加仓金额有限,虽然同等加仓金额可以买到的股数较多,但相比已累计的股数仍是较小数目,所以其摊薄成本的效果一般。

  笔者认为,如果不采用等额加仓法,而是采用等比加仓法,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。所谓等比加仓法,就是使每一次加仓后的累计加仓资金成等比上升,这样就可以使每一次加仓资金相对已加仓资金的比例是恒定的,如此在低价位买到的低成本股票,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。

  按照以上思路,可以将上述的10份加仓法略作改进。如果投资者拥有1000万元资金,那么按照10份加仓法需要每次投入100万元。但是采用等比加仓法时,设定第一次加仓仍是100万元,但是之后则要确保每次加仓后的累计加仓资金成等比增长。从100变成1000期间共需要九次加仓,那么10开九次根号得到1.29,即每次加仓都要使累计加仓资金是之前的129%.所以,在首次100万元加仓后,第二次仅加仓29万元,使总投入变成129万元;第三次则加仓37.41万元,使总投入变成166.41万元,即129×1.29=166.41,以此类推,最后一次加仓233万元,使总投入变成1000万元。那么,这两种加仓方法在降低成本上存在哪些差异呢?经过计算,若从一只股票10元开始加仓,在其9次4%下跌至6.93元时,用10份等额法最后的平均成本是8.26元;而采用等比加仓法,成本是7.79元,较前者低5.7%.

  两阶段加仓法

  不仅价值投资者可以采用加仓技术,趋势投资者同样可以参考。如果加仓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,是在当前估值偏低但无法了解还会跌多少的前提下,被迫采用分段加仓来寻求捕捉低点的概率和程度的平衡。那么,对趋势交易者而言,加仓就是一种帮助其过滤趋势的好方法。

  以某趋势投资者为例,计划于某只股票突破10元后买入1万股,并认为将出现一波大行情,股价有望上涨到15元,设定9.5元为止损位,即每股承受0.5元的损失,总损失为5000元。现在该投资者改为两阶段加仓法,第一次10元买入5000股,在10.5元再买入5000股,与此同时将止损位也上移到10 元。显然,在最初5000股时,其看错趋势的最大损失为2500元。在第二次加仓时,由于第一次买入部分已经设定为止损和买入价持平,所以其看错趋势的最大损失依然为2500元。从损失方面来看,可以将每次看错趋势的损失缩小50%.对于盈利方面而言,若采用不加仓法,成本是10元,到15元时盈利 50000元;而采用两次加仓的方法,成本将轻微上升至10.25元,上涨到15元时的盈利为47500元,较不加仓时减少5%.最为关键的是,趋势交易往往要屡次试错后才会出现一次盈利机会。也许对与错交易的比例是1:2,那就意味着采用上述的加仓方法,在有两次无趋势的行情中可以减少总计5000元的损失。而在一次有趋势的行情中,减少2500元的利润,两者合计依然存在收益。显然,只要遇上低概率但是高风险回报比的行情,加仓技术都可以帮助投资者过滤假突破、减少损失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1爱心果 +30 收起 理由
方二哥 + 30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站点首页|手机版|小黑屋|帮助中心|桂ICP备14001964号

GMT+8, 2024-11-24 06:29 , Processed in 0.133618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