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45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创业板到底是泡沫还是希望?

[复制链接]

指标研习组

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听众
2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5-19 16:5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创业板到底是泡沫还是希望?

讲到这里,我们有必要再讨论下创业板?到底目前的创业板是泡沫还是希望?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,我们曾经在北上广三地做了三次论坛,当时请到了新华汇嘉的董事长王卫东,曾经担任过新华基金的副总经理,创造过一年翻番的业绩神话,和王亚伟总演绎过二王争霸;还有中信产业基金的董事总经理庄涛,最早是华商三剑客之一,在华商时就取得了翻番的业绩,在中信产业基金的这几年业绩再次翻番,这两位都是从业近20年的大佬,亲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,都对这轮牛市坚信不疑,但都对创业板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感受。

这几位大佬都是这么说的,说现在大家讲的移动互联网的故事,其实在01年的中国股市上也讲过类似的故事,只不过现在是加个“移动互联网”的翅膀就能飞起来,而当时是科网股泡沫,插个“桌面互联网”的翅膀也能飞上天,当时讲的也是网上卖水、卖家电、家具的故事,也是故事讲完了一溜的涨停,比如王总说2000年春节前他买了三支互联网股票,春节过后收获3个涨停板,但是现在这些股票都没了,按庄总的说法,那一波互联网的故事没有一个兑现的,全是假的。但是投资千古不同局,这次出现了几个真的故事,也就是明显兑现的品种,比如东方财富,一季度单月净利润上亿,高增长,也就是说这一次互联网大潮是有产业基础的。而按照华商刘宏总的说法,互联网发展到现在,和上一波有很大的不同。那个时候的互联网是飘在空中的,现在的互联网已经站在了地上,或者说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,触角已经伸到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。所以未来一定会出现这样一批高市值的公司。

而从宏观的视角来看,如果故事全是假的,那么创业板就是个大泡沫,但如果有真的故事,哪怕真的比例不是特别高,比如说只有10%,那么就和全是假的有着本质区别,就意味着从局部来看可能有些假公司已经泡沫化,但是从整个板块来看未必是泡沫。举个例子,其实上一轮科网股泡沫的中国公司不全是假的,包括腾讯、百度和阿里都诞生于上一轮大潮,但是可惜他们没有在A股上市,否则的话08年A股也未必会跌到2000点以下。而对于目前的创业板而言,虽然市值到了5万亿,但如果未来也能诞生几个万亿级公司,那么目前也未必就是泡沫。而无论东方财富、还是乐视网,其实都有成功的可能性,因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,年轻人的消费和投资习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,以前中老年人习惯于电话、电脑交易,但是年轻人更习惯用移动电话交易,所以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谁是最大的券商并没有定论,而乐视网的美国模式是netflix,也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电影浏览服务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区分真假对创业板而言非常重要,也就是随着注册制的渐行渐近,上市公司越来越多,真的故事和假的故事会存在着本质区别。真的可能就值数千亿,但假的可能一文不值。而只有区分真假,金融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,才能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得配置资源。

而区别真假不仅对于股市有效,对于债市同样有效。过去在中国买债券同样不用区分好坏,反正不管买什么债券都是刚兑,大家开玩笑说每次在超日、华锐债的债券持有人大会上都会看到同样一个大叔,说自己多么可怜,其实估计比谁都有钱,因为每次都能赚上一倍。问题是如果每次都刚兑不断,大家就会持续购买垃圾债,使得错误得不到惩罚,金融资源持续错配。

但我们认为,今年很可能是打破刚兑的元年,因为今年债市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?什么是存款保险?就是钱存到银行也不再完全安全了,银行也可以倒闭了?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个突破!怎么理解存款保险?以前我们没有存款保险,大家都串在一块,所以政府也不敢打破刚兑,因为一出事大家都有事,也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。但是有了存款保险制度以后,就像有了一道防火墙,把所有存款在50万以下的居民存款给予完全的保护,也就意味着即便出现了刚兑的打破,大家也不用担心风险传染,因为风险被隔离了。

所以无论是股市的注册制、还是债市刚兑的打破,都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。过去股票只有那么多,债券风险都一样,所以大家都挑风险最大的买。但以后如果股票越来越多、债券也会血本无归,那么大家必须区分好的跟坏的。

从债券来说,目前债市的投资者都挑肥拣瘦,没人愿意买国债,无非就是嫌弃人家利率低呗,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,目前大家买的企业债也就是不到6%的收益率,而政府信用的国开债利率还接近4%,这种定价几乎不包含啥信用利差了,难道就合理吗,难道我们的政府信用才值这么点利差?是不是大家太贪心了呢?

风还会继续吹 但不再是鸡犬升天

从股市来说,目前蓝筹步履蹒跚,创业板一骑绝尘,到底孰真孰假?

我们觉得,要分清股市的真假,必须理解未来的中国经济。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,中国的工业化应该基本结束了,未来工业领域应该会逐渐进入剩者为王的时代,过去鸡犬升天的日子一去不返,但是行业龙头不管在哪都是有价值的。与此同时,与人口减少对应的是工资的上升,我有个深圳开电子厂的哥们跟我说,去年投了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,因为工资实在太贵了,现在出来打工的都是90后,两年以前的工资还是2000块一个月,现在都是4000多块一个月了,而且不给钱马上走人,连招呼都不打一个,所以工资是真涨了。而在收入提高之后,虽然衣食住行等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,但是娱乐、文化、医疗、教育等服务业的需求正在崛起。

比如说,如果大家在周五想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,如果不提前买票,当天基本上是没希望买到票的。比如说,15年2月中国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美国,成为全球票房冠军。比如说14年中超俱乐部的营收突破20亿,中超公司的整体收入突破4亿,创历史新高,14年冬季中超俱乐部花了1亿欧元买球员,有着那么多亿万富翁踢球给你看,买个几百块的球票又算什么呢?再比如现在大家去医院看病,基本都提供专家门诊或者特需门诊,花的钱不便宜,但是照样要排老长的队,说明需求还是得不到满足啊。

再比如小孩上学,上海现在的幼升小都是民办小学先招,考不上的再上公立学校。我们家也是今年幼升小,结果他们班妈妈们都在吐槽,都觉得父母都是名校本科、研究生毕业,小孩智商应该ok,结果全班考民办基本上全军覆没,原因无他,竞争太激烈了,民办小学虽然学费贵,但是教育质量更好,所以好的民办小学的招生比高考还要难。感觉上学就跟打游戏一样,我们好不容易打通关了,结果奖了个小怪,要全部再来一遍。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,也愿意花钱,结果发现这钱还花不出去,因为大家都想花这个钱,但是没有那么多供给。

所以对于中国经济而言,我们发现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。如果你盯着工业看,确实看不到太大的希望,人口见顶、需求萎缩、产能过剩等等不一而足,只能走出去。但是如果看服务业,你会发现充满了希望,服务业的需求无限,但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,而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过去无所不在的管制,好多服务行业都被国企所垄断。

但是改革带来了希望,得益于简政放权、国企改革,国企的垄断正在被打破,诸多服务业正在向民企放开,比如说首批4家民营银行已经开业了,东方财富能够收购券商也是在于券商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了,中国男足去年在亚洲杯小组赛三场全胜进军8强,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,也是因为放恒大进去了。所以我们观察过去一年多股市中表现好的行业,可以发现无论大小,其实基本都属于服务业,比如大的里面券商、保险乃至航空都属于服务业,而小的里面教育、医疗、甚至移动互联网都属于服务业。

所以,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同样充满了希望,只不过中国故事的主角从工业变成了服务业,融资工具从银行转向了资本市场。而习大大所倡导的改革、李总理所倡导的创新正在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,带领我们走向共同富裕,迎接金融时代,我们不仅有大水牛,还有改革牛和创新牛,股债双牛!

所以我们对歪果仁讲,我们对于中国的信心,在于习大大共同富裕的理念,来自于万众创新的现实,来自于对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信心,还来自于对中国人的信心。从全球来看,中国人都是全勤奋的民族,商店24小时营业、周末习惯性加班,也只有在中国能见到。过去我们把工业做过头了,因为银行不太会配置资源,搞过头以后就产能过剩了。但是以后我们会靠资本市场来配置资源,所以产能过剩肯定不会有了,服务业虽然会有泡沫,但是也是大家需要的。

我们相信,未来居民财富从存款、地产向金融资产的转移趋势还会继续,但随着股票注册制的临近和债券刚兑的打破,未来大风吹的故事可能会告一段落,风还会继续吹,但不再是鸡犬升天,而是优胜劣汰、强者恒强!

我们也相信这是一个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大时代,因为过去的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为理财操过心,因为过去20年银行、房地产帮助中国老百姓把理财的活给做了。但是以后如果存款和房地产都不灵了,估计大家为了理财要把心都操碎了,而且说实话金融产品那么多,资本市场真真假假,老百姓光看名字都花眼了,怎么可能分得清呢,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钱交给值得信赖的专业投资者打理!所以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进入机构投资者时代,而这也是这一代证券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:帮助中国经济转型、帮助中国老百姓理财!

评分

参与人数 1爱心果 +30 收起 理由
方二哥 + 30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站点首页|手机版|小黑屋|帮助中心|桂ICP备14001964号

GMT+8, 2024-11-24 19:09 , Processed in 0.15621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