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62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“秋抢”行情结束 反思股灾要抓本质

[复制链接]

指标研习组

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听众
6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11-22 16:0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大小盘股“双轮”驱动的“秋抢”行情,已经结束,将转变为成长股单轮驱动的结构性行情。年末选股的思路必须改弦更张。前提是:必须符合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。

当市场经过了稳定阶段、自我修复阶段,进入重建阶段时,许多投资者都在问:难道罕见的股灾真的就这样过去了?管理层总结出股灾什么经验和教训?防范今后股灾再次发生的制度、措施和对策是什么?

我认为,这些都是重建阶段必须正视的问题。若得不到妥善解决,重建股市也将成为一句空话。

1、清华研究院对股灾的“报告”尚显不足。
11月19日,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,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对本轮股灾的18万字研究报告——《完善制度设计,提升市场信心——建设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研究院联席院长吴晓灵在论坛上做了主旨发言,谈了“报告”总结的股灾的五个原因:

第一、杠杆交易过度、无序以及监管不完善,放大了资金式的缺陷。

第二、多空机制不均衡,失去了市场自我平衡的能力,造成单边上扬和单边下跌。

第三、股市缺乏有效的熔断机制,涨跌停板制度,影响了市场的出清。

第四、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,造成打新资金乐此不彼,对股市交易产生短期冲击。

第五、投资者结构不合理,散户化倾向严重,追涨杀跌。

但是,这份“报告”有避重就轻之嫌,没有触及中国股市长期存在、并在股灾中集中爆发的本质性问题,也没有触及中纪委对若干证监会官员的查出所暴露的问题。

在我看来,导致股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三个:

第一、监督或多或少存在问题。

第二、权威媒体不恰当地宣传狂热舆论。如“4000点是牛市的新起点”,“估值只在半山腰”等。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投资者,尤其是大量新股民,蜂拥进场抢盘,场外配资盘和场内融资盘疯狂地加杠杆,推高股价。遂造成了疯牛不止的单边上升势,随后必然是疯熊不止的单边下跌势。

第三、放纵场外高杠杆配资。

令人欣慰的是,清华的研究报告,开启了反思股灾的先河,有利于股市的稳定。

在中纪委、国务院和一行三会采取有力措施下,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。但我认为,如何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,还有待于花大力气加以解决。

2、双轮驱动的“秋抢”行情已经结束。
从时间上看,从10月8日开始的“秋抢”行情,至今已历时32个交易日,6周多,达到了历年秋抢4——6周的时间上限。

从空间来看,四大指数的最大涨幅是:上证指数从3052-3678点,涨20.5%;深成指从9988-12827点,涨28.4%;中小板从9988-13359点,涨33.8%;创业板从2082-2847点,涨36.8%。这已是国外股市大牛市一年的涨幅,而“秋抢”行情仅用32天就实现了,可以说空间也已到位了。

从成交量来看,“秋抢”以来,1万亿以上成交量有3天,1.1万亿以上的成交量有4天,1.2万亿以上的成交量有3天,1.3万亿以上的成交量有2天。最高成交量13734亿,这就是本轮“秋抢”的量能极限,日换手率已高达3.5%,也到了极限指标。

从推动上证指数的大盘权重股来看,持续炒作的力度也难以为继。周五一早消息:香港即将开设AH股期货。这无疑是对沪港通开设后进一步扩大的AH股溢价、基本面越来越差的A股大盘股,是一个利空。尤其是对近期许多人看好、融资盘积极介入、溢价普遍超50%(申银万国溢价超3倍以上)的券商股,是一个沉重打击。周五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应声下跌,银行、保险、石化也走势疲软。

即便日后大盘股有反抽,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。作为最早预言“秋抢行情一定会出现”的笔者认为,大小盘股“双轮”驱动的“秋抢”行情,已经结束,将转变为成长股单轮驱动的结构性行情。

炒作大盘股的热情被浇灭,对大盘来说反而是利好。上证指数可涨得慢些,低些,市场有限的资金可浪费得少些,可防止年底机构拉高出货,也可拖延获利丰厚的救市机构兑现筹码的动作,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,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中小盘成长股。

3、直面市场估值,更换年末选股思路。
据公开数据,11月11日,上证指数收3650点那天,四大指数的估值是:上证指数16.29倍市盈率,深成指52.8倍市盈率,中小板62.4倍市盈率,创业板94.2倍市盈率。

平心而论,深圳的三个指数估值,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,个别指数的估值,已达到吓人的地步。“秋抢”行情后,绝大多数的个股都涨幅巨大,盈利丰厚,估值甚高,机会和风险并存,且风险大于机会。这就给投资者持股和选股带来了极大的困惑。

唯16倍市盈率的上证指数的估值,尚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。

虽然,其中上证50指数只有10.4倍市盈率,沪深300指数只有13.4倍市盈率,但是,由于今年周期性产业的业绩大幅下滑,明年随着GDP底限由7%降到6.5%;中国央行多次降息至1.5%,并且明年还将继续下降;再加上美元加息在即,大宗商品的价格还将下行,周期性产业和商业银行的日子将更加难过。更何况,上证50和沪深300成分股,比香港H股股价还高出一大截,若继续炒高,必会被沪股通的外资割“韭菜”,如近期炒作大盘股的过程中,沪股通的外资就连续21天净流出。因此,绝大多数大盘股今非昔比,已不具备投资价值。

年末选股的思路必须改弦更张。前提是:必须符合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,如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信息产业、工业4.0、新能源汽车、节能环保、养老加医疗等新兴产业。

但是,这些新兴产业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。

所谓显性,就是指盘面上已公开的、人们已熟知的、众人追捧的、股价已炒高甚至炒的出奇高的——如一、二百元股。虽然从长期看,它们仍然不失为有投资价值,如高成长、高送转、行业龙头、高市场占有率。但是我对此仍然心存忧虑:明年如果实行注册制,大量发行新兴产业的小盘股,沪市也开设战略新兴板,大量发行小盘股,股转系统的挂牌公司也可转到创业板上市,那么,创业板现有的高价股还能否支撑得住?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,且行且谨慎。

为获利避险起见,我更青睐于隐性的新兴产业股,即外生成长性股。也就是通过国资改革和资产重组,从现传统产业,绩平股,绩差股,乃至ST股,转型、升级、变身为新兴产业。这些股,目前没有估值标准,属于中小盘,十几元的中低价股。而今后则有望脱胎换骨、乌鸦变凤凰,甚至成为行业龙头,股价一飞冲天。

因而,隐性的、外生性的、改革重组型的新兴产业股,其性价比远比显性新兴产业股高得多,也安全得多。近期隐性新兴产业股的强势表现,表明每年年末股市,要数这类股的机会最多。

本周拉出中阳线。上证指数收于3630点,站立于年线3617点之上,也站在20天线3520点和五周均线3519之上,上升形态保持完好。下周,随着这三条线的上升,当继续关注指数与这三线的关系,尤其是五周均线的得失。年末应加强风险意识,注意控制仓位、分散持仓,把握量价关系和个股轮动的节奏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1爱心果 +30 收起 理由
方二哥 + 30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站点首页|手机版|小黑屋|帮助中心|桂ICP备14001964号

GMT+8, 2025-4-13 12:22 , Processed in 0.137741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4-2014 早晨网股票论坛欢迎您!.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